癌症時鐘再度快轉!根據國民健康署今(2)日最新出爐的106年台灣癌症登記報告發現,平均每4分鐘42秒就有1人罹癌!癌症時鐘較105年度4分鐘58秒又快轉16秒!且大腸癌更是連續12年名列十大癌症之冠,且人數較105年度新增1,034人,緊接著依序為肺癌、女性乳癌、肝癌、口腔癌(含口咽、下咽)、攝護腺癌、甲狀腺癌、皮膚癌、胃癌及食道癌。
癌症時鐘再快轉!每4分鐘42秒新增1例癌症病例 大腸癌發生人數連續12年排名第1
依據最新衛生福利部106年癌症登記報告,新發癌症人數為11萬1,684人,較105年增加5,852人。平均每4分鐘42秒就有1人罹癌,癌症時鐘較105年度4分鐘58秒再快轉16秒!因為人口老化快速及不健康生活型態,癌症發生人數預料仍將持續上升。
106年癌症發生年齡中位數與105年同為63歲,部分癌別發生年齡中位數較早,如乳癌為55歲,口腔癌為57歲,食道癌為58歲及甲狀腺癌為50歲,與105年相比較除其中口腔癌老1歲,其餘與105年相同。
在十大癌症排名部分,大腸癌發生人數連續12年排名第1,總計有1萬6,408人,較且105年度15,374人新增1,034人!十大癌症發生人數(男女合計)依序為(1)大腸癌(2)肺癌(3)女性乳癌(4)肝癌(5)口腔癌(含口咽、下咽)(6)攝護腺癌(7)甲狀腺癌(8)皮膚癌(9)胃癌(10)食道癌,與105年序位相比較,除其中皮膚癌和胃癌順序互換,其餘序位與105年相同。
十大癌症排序之男性和去年相同 女性皮膚癌和子宮頸癌互換
以年齡標準化發生率來看,106年每10萬人中有305.4人罹癌,較105年增加8.7人;其中女性乳癌、大腸癌標準化發生率相較105年增加5.9人及1.6人,為發生人數及發生率增加最多的二種癌症。
男性新發癌症人數為5萬9,297人,106年年齡標準化癌症發生率為每10萬人口335.7人,較105年增加5.7人,10大癌症發生率順位與105年相同。依序為大腸癌、肝癌、肺癌、口腔癌(含口咽、下咽) 、攝護腺癌、食道癌、胃癌、皮膚癌、膀胱癌、白血病。
女性新發癌症人數為5萬2,387人,年齡標準化癌症發生率每10萬人口281人,較105年增加11.9人。女性標準化發生率順位與105年相比較,皮膚癌和子宮頸癌順序互換,106年皮膚癌居第8名及子宮頸癌居第9名,其餘序位與105年相同,依序為乳癌、大腸癌、肺癌、甲狀腺癌、肝癌、子宮體癌、卵巢癌、皮膚癌、子宮頸癌、胃癌(如附圖)。
男性朋友注意!食道癌與口腔癌發生率分別為女性的14.2倍與10.7倍
比較男性及女性十大癌症標準化發生率性別比差異較大的癌症別,男性食道癌與口腔癌(含口咽及下咽)標準化發生率分別為女性的14.2倍與10.7倍,研究資料顯示嚼檳者罹患口腔癌的機率為一般人的28倍,同時有檳榔、菸、酒習慣者更高達123倍。
透過戒除檳榔、菸、酒即可降低發生口腔癌前病變與癌症風險,而定期接受口腔黏膜檢查,可於早期發現口腔癌前病變,及時接受切片診斷與治療,可以有效阻斷癌前病變轉變為癌症,台灣研究發現定期篩檢可降低26%口腔癌死亡風險。國民健康署提醒民眾遠離菸、酒、檳,以降低癌症發生及死亡的風險。
健康意識及便利性高 乳癌及大腸癌篩檢早期發現癌症比率增加
106年發生人數增加最多的2種癌症為女性乳癌及大腸癌,資料分析顯示這兩種癌症增加比率均以早期(0期及1期)發現者居多。且依據國民健康署篩檢資料,106年乳癌篩檢數及大腸癌篩檢數相較於105年各增加約4.8萬人及2.2萬人,經篩檢而發現的乳癌及大腸癌個案數相較前一年各增加800多人及200多人,顯示近年來政府大力推動,民眾健康意識的提升。
加上醫療院所及衛生局所提供篩檢的便利性,於乳癌及大腸癌篩檢人數增加,發現早期的癌症比率有增加的效果。國民健康署王英偉署長呼籲後疫情時期,為早期發現癌前病變或癌症,民眾應至醫療院所接受癌症篩檢,如篩檢結果為陽性,更應儘速至醫療院所接受確診,以有效發現異常情形,及早確診與治療,以提高存活率。
防癌從預防及篩檢做起!把握健康生活5原則,實踐防癌新生活
癌症的發生可能因數十年長期的不良生活習慣而造成,世界衛生組織指出3-5成癌症發生是可避免的,實證醫學證明,癌症篩檢可有效降低癌症死亡率及提高存活率。
依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統計資料分析顯示,子宮頸抹片檢查可降低約70%子宮頸癌死亡率;每2年1次乳房X光攝影檢查可降低41%乳癌死亡率;每2年1次糞便潛血檢查可降低35%大腸癌死亡率;定期接受口腔黏膜檢查,可降低有嚼檳榔或吸菸習慣之男性26%死亡風險。
國民健康署王英偉署長鼓勵全民一起實踐防癌新生活-從預防及篩檢做起,把握健康生活五原則,「戒菸檳酒」、「均衡飲食」、「規律運動」、「體重控制」、「定期篩檢」,大家都能把防癌當成生活的一部分,來預防癌症。
王英偉署長也再次提醒,四項癌症篩檢、陽性追蹤及接受標準治療的重要性,把握黃金就醫機會。特別在後疫情期間仍要以「自我要保護」、「預先要準備」、「緊急要就醫」,掌握重獲健康的契機。
「自我要保護」:病友就醫時務必戴口罩,配合網路查詢看診進度,減少在醫院停留的時間,盡量請親友開(騎)車協助就醫,減少進出人多場所,與他人保持社交距離(戶外1公尺、室內1.5公尺)。
「預先要準備」:就醫時可與醫師討論藥物準備的足夠性,及是否可延後開始治療,或延後治療將可能造成病情與生活品質影響,均需與醫師充分討論後再做決定。有問題請聯絡您的個管師,若不知道可聯絡誰,請洽詢離家最近的癌症資源中心協助,網站連結:www.crm.org.tw/ 。
「緊急要就醫」:若有呼吸困難、頑固性頭疼、活動障礙或喪失活動能力、腹脹、腹痛等,可能是腫瘤或治療導致的緊急狀況,這些情況可能嚴重會危及生命,請與醫院相關人員連繫,安排就醫。
留言列表